最早的时候塑料一度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产品,它不仅轻便,价格还低,在加上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我国也提出了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政策,然后我们用着由塑料原料做成的制品,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为回收困难,以及在回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次污染,这些现在都成为了一个世界的问题。
目前塑料使用按照领域主要可以分为:工业用、农业用、日用、医疗用四大方面,不完全统计来看,造成环境污染的塑料原料做成的制品主要集中在农业用、日用塑料制品领域,此领域塑料制品使用特点体现在:使用人群广,区域分布广,塑料制品种类庞杂,使用频次高,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主等,也带来了难以“限制、管理、回收”的问题。
此外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一次性快递包裹的使用也为塑料行业带来强劲需求增长点,据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官网数据显示,2017年快递业务量完成401亿件,同比增长28%;2010年到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复合增长率54%,预计到2020年包裹数或突破700亿件,2022年前翻一番,市场空间仍然巨大。然而由此带来的包裹袋及胶带的使用量不断攀升与使用后因管理不规范带来的日益突出的污染问题更是给我们提出挑战。
第三,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增温、保墒、增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大棚、地膜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棚、地膜作物在农村已十分普遍,农户也从中获益。由于宣传不够,以及环保意识淡薄,部分农户对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回收地里农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致使大量废膜遗留在田间地头,造成了农田的“白色污染”。2017年中国农膜行业使用量预计在275万吨左右。
塑料产品因其轻便、廉价等特点陆续替代了传统木材、钢铁、布袋等传统材料,从替代角度,若将塑料包装袋转为纸质牛皮袋等,从资源角度并不能很好达到资源节约、环保的目的,因为使用纸质品的增多,意味着需要砍伐更多树木,破坏森林植被,而且造纸过程中也会带来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本着有效保护环境的角度,替代一批的思路,我们建议投入更大经历和物力研发生产可降解塑料,并进行推广使用。
我们以地膜为例,曾有实验表明:连续使用5年而不及时收捡弃膜的土地,每亩残留量超过30公斤时,可使番茄、辣椒分别减产34%、25%。一些废旧塑料被冲到河里后,会污染水源。农膜残留农田对土壤最大的危害是,若干年后,土壤会结板,导致土壤失去供养能力。针对于此,近年来我国在可降解膜方面也在不断尝试。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或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制得,如热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属这类塑料。在调研中得知,相较于普通的聚乙烯地膜来说,全生物降解地膜能够使得作物的亩产量增加10%左右,且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为0。经过90天的周期之后,地膜全部降解在土壤中。虽然生物可降解膜的优势明显,但受制于生产技术难度大、原料成本高、终端接受能力有限等因素,生物可降解膜的发展之路较为缓慢。
然而在2017年环球塑化网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通常一亩大蒜需要40元左右的普通地膜,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成本约是普通地膜的3倍,大约是在120元左右。不过增产的10%的收益要远远大于高出的成本。大蒜的一般亩产在2000斤,增产10%,意味着增加200斤产量,按一斤大蒜2元的批发价来算,收入增加至少400元。新事物的推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撑,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研制、开发、推广光解膜和生物降解膜等新型农用膜,并能在突破技术、降低成本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以及对农户普及使用可降解膜的重要性和性价比,尽快实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
来源:化工资讯